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

高學歷 = 高失業率,你同意嗎?

最近看了一篇報導,主題是,
碩士也得家裡蹲...高學歷=高失業 7成5認為學生該負責

更新日期:2007/12/27 16:02 記者葉正玲/台北報導

高學歷等於高失業率?台灣師範大學最新統計,7成2民眾同意「高學歷、高失業」問題嚴重;7成5認為,學生受本身觀念及態度影響,而不去工作,是造成高學歷高失業的主因;專家建議,大學文憑過多,就業競爭激烈,唯有具備專業能力才能脫穎而出。

台灣師範大學今(27)天公佈「因應高學歷高失業趨勢之教育政策」調查結果,7成2民眾認為「高學歷、高失業」趨勢嚴重,近6成不同意「學歷愈高,愈容易找好工作」;並有6成5民眾不贊同將唸研究所當成逃避就業的避風港,顯示高學歷已非就業的最佳保障。

台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主廖遠光表示,就業市場的供過於求現象已日趨嚴重,他建議缺乏工作經驗的社會新鮮人,除了應好好展現所學專長之外,必須展現良好的工作態度以及學習能力,才能從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。

對於「高學歷高失業」現象原因的看法,7成5民眾認為學生本身觀念與態度是主要原因,其次為政府核准太多大學設立;若再將政府、大學、學生與經濟環境四項因素綜合比較,3成4民眾認為「大學把關不嚴,學生素質低落」才是主要原因。

至於如何改善「高學歷高失業」現象,超過9成民眾認同「學生應培養多項專長,以增加就業競爭力」,其次是「大學應嚴格管控學生品質,確保優質就業人力」,及「政府應儘快改善整體就業環境」,也有8成民眾建議,政府應淘汰辦學不理想的大學。
Alex:大多數的民衆,都以爲,找不到工作是因爲專長不夠。我卻認爲,是觀念與態度的問題。一個人的成功與否,非關他的資源多寡,或是技術能力。而是他對於未來的規劃和行動。我想類似的成功案例,不必我多說,坊間有太多的書籍都記錄了相關的故事。如果我們能花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思考解決的方法,而不是抱怨問題的存在,或將問題怪罪於別人的無能,我相信事情都會有更好的轉機。

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沈珊珊表示,當初教改政策開放大學,就不是以市場導向作考量,造成高學歷、高失業現象出現;不過,大學不一定要配合市場,還兼具知識研發、創新其他功能,若教育要保證就業,反而變成像是職業訓練所,也不見得正確。

這份調查是台師大教育中心96年11月20日至22日,針對全台23縣市20至65歲的民眾進行的電訪民調,有效抽樣1105份,在95%信賴水準下,誤差不超過正負2.9個百分點。
Alex:許多有不錯學歷的人,卻面臨失業問題,是當今許多年輕人頭疼的問題。在過去的社會裏,高學歷幾乎等於高收入的保證。回想二十年前的臺灣,常聽到大人們說“臺灣錢,淹腳目。”,當時許多“踩到”機會的人,紛紛將賺到的錢財,轉投資到不同的領域,包括房地產、股票、甚至移民。九十年初的移民潮,就是拜當年景氣所賜。但在短短的十年内,經歷了九七年的金融風暴,這樣的好景不再,一切已成過眼雲煙。接下來的十年,一切更是每況愈下,不論是社會、政治、經濟,好像都陷入了一片混沌。
仔細想想,過去二十年前的大學生,跟現在的大學生,差異最大的,到底是什麽?就我觀察,就是文章裏提到的“觀念”跟“態度”。而我們的“觀念”跟“態度”到底是出了什麽變化呢?早期經濟起飛的時候,工作的供需平衡,是求職者佔上風。而當時的社會新鮮人,能力跟付出,相較於現今的年輕人,真的有比較好嗎?我想,不盡然吧?然而,就當時的大環境而言,我們的“視聽污染”- 媒體,卻遠不及現在的嚴重。早期的媒體,相當的單純,打開電視,你怎麽轉就是那三台。收音機的電臺,也就是那幾個固定的節目,而報章雜誌更不用説了,是兩只手就可以數得出來的。今天的社會,除了數不清的電視臺、廣播臺、還有報章雜誌外,另外還有一個,就是拂遠無界的網路。因此,在資訊汎濫卻未經過濾的前提下,大多數年輕人的“觀念”跟“態度”,就只能被媒體牽著鼻子走了。因此,我們的價值觀,從過去單純的家庭教育、學校環境,演變成今日複雜的物質需求、權(錢)力鬥爭。因爲,現在陪伴著這些未來的主人翁成長的,不是媒體,就是外籍傭人了。而父母親,就是每天忙著賺更多的錢,來供給孩子從媒體上學到的欲望,跟付幫傭費。雖然專家建議,大學文憑過多,就業競爭激烈,唯有具備專業能力才能脫穎而出。但由我看來,當今人才比比皆是,而追求及時行樂和向“錢”看齊的心態,是扼殺多數人投身於更有價值人生志業的元兇。
值得慶幸的是,物極必反。雖然眼前似乎有許多的危機,但危機就是轉機!只要適當地稍作調整,未來還是有許多的可能性,值得我們去期待。而如何可以做到這些改變,在下次的篇幅裏,我會跟大家討論,與發揮個人所長,找到生命價值的幾個方向!敬請期待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