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人都想做個有錢人(包括我在内),但是到底多有錢才是有錢?而我們又怎麽樣變成有錢人呢?這樣子的討論,或者是課程,變成了全世界唯一不退燒的流行。各行各業,就出現了所謂的“達人”,親自銷售,哦,不,對不起,我應該說“傳授”他們的獨家絕活,教你如何變成像他們一樣的有錢人。上個周末,我上了一堂相當有趣的課程,“商道財神學”,主講人是曾仕強教授(中國式管理之父)。老師一開始就問,“各位同學,請問你們,當遇到一個專賣聚寶盆的商人向你推銷,你是買或不買?”我想大部分的人,應該都會先問,“多少錢?”同時心想,真的有用嗎?而最後,如果你判定,價錢公道,通常可能都會買一個回家擺,看看是否真能招來好運。這時候,老師就說了,如果這個聚寶盆,真的有效,那他幹嗎還出來賣聚寶盆呢?類似的產品,我們隨處可見,但有趣的是,背後的邏輯(騙局?!),好像永遠不會被看透。其實這個周末的課程,與其説是跟商業或發財有關,我倒認爲是跟人、命運、道德、以及定位有關(這裡暫時不討論細節)。對我來說,獲益最大的部分,就是更清楚自己對於“富有”以及“有錢”的定義。
有錢,顧名思義,就是擁有錢財。但是到底擁有多少錢才算有錢?對於一個非洲難民來説,NTD1000,就能照顧他一個月的起居生活,加上教育所需的開銷。但是對我們來説,NTD1000可以換得的產品/服務,似乎很有限。因此,就有“聰明”的專家,將有錢的定義,分作以下三種等級,
- Financial Security(基本保障):指的是一個人有足夠的能力,支付食、衣、住、行等,基本開銷。
- Financial Independence(經濟自足):指的是一個人不需要工作,也有足夠的資源支付以上所提到的開銷。
- Financial Freedom(經濟自由):指的是一個人不需要工作,就有資源可以滿足所有想要購買的服務/產品。
社會上的多數人(當然我也是),都希望可以達到最後一個條件,Financial Freedom,但在往這個目標努力的同時,我們是否曾經問過自己,“自由”的定義包括了什麽?英文裏,我們說一個人有錢,最簡單,也最常聽到的就是,rich,而rich的解讀,除了廣義的富有之外,也有“豐饒”的含義。所以一個真正的有錢人,應該也是一個富有(豐饒)的人,而一個富有的人,有幾個必須擁有的條件,
- Physical (健康)
- Emotional (情緒/EQ)
- Relationship (情感)
- Time (時間)
- Work/Career/Mission (工作/事業/志業)
- Financial (財務)
- Contribution and Celebration(貢獻與慶祝)
以上七個不同的生活條件,是每個人在人生這條路上都在經歷的過程。而一個富有的人,在這七個領域裏,一定都有相當平衡的高分。 因此,一個人即便在財務方面有很高的分數,而其他地方都是不及格,甚至更低分,那他/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有錢(很多動產,及/或不動產)的人。
短短的文章裏,其實很難談到更深入的話題。但由以上簡單的分析,相信各位已經明白,單單成爲一個有錢人,絕對是不值得的!因爲人生還包括其它跟財務同等重要的生活條件。試問“你去健身房的時候,會只做半邊身體的運動嗎?”。因此,做個富有的人,遠比做一個有錢的人,要來的有價值,而且重要。而要如何成爲一個富有(豐饒)的人,我想才是每個人應該問自己的問題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