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

UPW的第三課 - 感受的金三角

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事時,爲什麽會有不同的感受?因而做出不同的反應?有些人遇到任何狀況,總是能看到事情的轉機/希望的一面,相對地,有些人則往往都在為事情作出最壞的打算。

我們的内心世界,由潛意識主導著神經系統以應變環境變遷時所需要做出的反應,幫助我們達到生存最基本的要求“追求快樂、逃離痛苦”。當人出生時,我們的神經系統對於陌生環境在摸索、熟悉的過程中,我們的五官跟第六感幫助我們快速吸收身旁所有的資訊,由主意識對外接收這些新知識,並傳達給潛意識,並歸類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之下做出不同的反應,以滿足生存的需求。例如,小朋友最擅長以“哭閙”的方式來得到或逃避他所要的結果。這就是他“學習”到他只要發出不愉快的反映,就能立刻得到/離開他要/不要的事物。

而我們也發現,小朋友在七情六慾上的表現近乎收放自如。這是因爲小孩子並不需要在乎外界對他的眼光,因此他們很容易從外在表現出呼應自己内心世界的“感受(emotion)”。例如,小朋友進入“哭閙”的感受時,他就必須要在“肢體”、“焦點”、以及“語言”上做出改變!首先,他的肢體動作(包括臉部表情、眼睛注視的方向、呼吸、眼淚、身體位置/動作)會開始變化,他的焦點也只會投射(關心)在他要追求或是逃離的目標上,而他的語言(包括用詞、語氣、音調)也會隨即改變。

回想看看,在生活裏,你通常是樂觀還是悲觀?是哪些行爲、感受、導致你會有這些情緒反應?你習慣用什麽角度去看事情?你是否不斷在強化你某些“肢體動作”、“聚焦的角度”、“慣用的詞彙”?

你的感受構成了你的世界!不論你擁有了什麽,如果你的感受大多是負面的,那你的人生就不可能是彩色的。

沒有留言: